俄罗斯在2022年2月24日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时,或许是为了应对北约东扩带来的安全担忧,以及保护边境俄语人群的利益。
但这场行动的深层影响,却远超出战场胜负。它无意中激发了乌克兰人长期潜藏的国家认同感,让一个原本在文化和语言上与俄罗斯交织紧密的邻国,迅速凝聚成一个更统一的整体。这或许是俄罗斯战略计算中的最大盲点。让我们一步步来审视这个过程。
战前,乌克兰作为一个前苏联共和国,东部许多居民使用俄语,文化习俗与俄罗斯有深厚联系。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已经露出裂痕,但那时分歧仍限于地区层面,许多人还对莫斯科抱有亲近感。
俄罗斯领导层似乎相信,这种历史纽带会让乌克兰人接受某种形式的重新整合。但当第一批导弹落在基辅周边时,这种假设被彻底颠覆了。入侵不是简单地占领土地,而是直接威胁到乌克兰的存在本身。
展开剩余80%入侵像一剂催化剂,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。根据可靠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,战前约30%的乌克兰人对俄罗斯持正面看法,到2023年,这个数字锐减至不足5%。
这种转变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源于日常生活的剧变:轰炸摧毁家园,迫使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,却也让他们意识到,保卫本土是共同的责任。
俄罗斯的行动恰恰“打醒”了乌克兰的民族意识。可以从语言使用这个细节入手。战前,俄语在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广泛流通,甚至是许多家庭的日常语言。但入侵后,一场自发的“去俄罗斯化”运动兴起。
街道名称从俄罗斯的历史人物改为乌克兰英雄,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的某些路段更名为斯捷潘·班德拉街。这种更名不是表面文章,而是象征着对本土遗产的重新拥抱。
语言成为了觉醒的核心,是因为它直接关乎身份认同。学校开始推广乌克兰语教材,公共场合俄语比例从战前的混合状态降到2024年的不足20%。
相比2014年,这次转变更彻底:那时只是零散抵抗,现在是全国范围的主动选择。俄罗斯试图在占领区推行俄语教育,却遭遇地下抵抗网络,这些网络秘密教授本土历史,覆盖数万儿童。这正说明,强制同化适得其反,只会强化对方的独立意识。
乌克兰的历史叙事长期被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框架所主导,强调东斯拉夫人的一体性。但入侵后,民众开始挖掘被遗忘的遗产,如哥萨克时代的自治传统,那时乌克兰人通过起义反抗波兰 - 立陶宛联邦,建立了短暂的赫特曼国。
与战前相比,现在的乌克兰文学和艺术发生了变化:过去作品多探讨身份困惑,如今战争主题小说和诗歌涌现,强调本土英雄,如描绘2022年哈尔科夫战役的纪实作品。这些创作从被动反思转为主动宣扬,推动了文化复兴。
独立日庆祝也从从形式化转为全民参与,2024年参与者达数百万,街头蓝黄旗帜随处可见。俄罗斯宣传乌克兰为“失败国家”,却忽略了这些细节:民众自发捐款支持军队,从2022年的数十亿美元,到2024年翻倍增长。
这种经济贡献,不仅是物质援助,更是民族自信的体现。这种文化更新换代改变了社会凝聚力,它让东西部分歧从明显转为模糊,民调显示,90%以上的乌克兰人现在认同统一身份。
军队改革是另一个关键细节。战前,乌克兰军队依赖苏联式装备和指挥,效率低下。2014年事件后,开始缓慢转型,但真正加速是在2022年入侵后。
本土军官培训从零起步,到2025年覆盖大部分指挥层;武器生产转向本土化,如无人机工厂从实验阶段到小规模出口欧洲盟国。
相比2014年,这次进步在于民族意识的驱动:士兵视战争为个人使命,而非外部负担。志愿军动员率从强制转为志愿优先,2025年达60%以上。俄罗斯的认知作战试图制造内部分裂,宣传乌克兰军队可能叛乱,但未发生。
因为共同目标盖过了高层腐败或指挥干涉的不满。这种韧性源于入侵带来的对比:战前平静生活被破坏,让人们意识到独立的价值。经济上,乌克兰从依赖俄罗斯能源转向欧洲市场,天然气进口比例从80%降至零,推动了自力更生。
这场觉醒重塑了欧洲格局。俄罗斯本意削弱乌克兰,却让其成为西方伙伴:2024年乌克兰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,标志身份的国际认可。外交从被动求援转为主动联盟,如与波兰的联合声明。
俄罗斯的战略失误在于低估了乌克兰韧性,入侵初期预期快速占领基辅,却遇顽强抵抗,导致计划延宕。联合国多次谴责俄罗斯行动,将其视为侵略,这进一步强化了乌克兰的叙事。
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转为主动,在UNESCO援助下修复古迹,如基辅大教堂,2024年完成第一阶段。这些修复融入现代元素,推动文化融合。社会心理从创伤转为韧性,心理援助项目从2022年的零星到2025年的全国覆盖,用本土传说疗愈民众。
俄罗斯的失败在于无视人性求生本能,转为集体力量。文化节日国际化,从本地到全球参与,2025年达百万。军队后勤从混乱转为高效,自给率达70%。
志愿医疗从临时转为专业,医院网络先进。社会福利从政府主导转为社区参与,援助覆盖率升。俄罗斯宣传绝望,却引发了希望。这种逆转的逻辑显示身份觉醒胜过武力。
俄乌冲突提醒我们,任何外部干涉都可能适得其反,推动对话才是正途。中国主张的互利共赢,或许能为欧洲安全提供路径。
发布于:河南省